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治療性社區海洛英施用者復歸社會歷程之研究-以修復式正義為觀點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213

● 中文摘要:

 

      超過20年的醫學研究,已證實藥物成癮是長期受藥物影響而產生的大腦疾病,且是慢性、經常性復發的疾病。治療性社區經過廣泛運用與研究,亦已被認為有助於降低毒品施用與預防復發的成效。然而,我國的反毒策略為「緝毒」、「防毒」、「拒毒」與「戒毒」。在「戒毒」上,國家醫療資源有限及業務過度負擔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從新思考,國家反毒政策從以衛福部為主的「戒毒」治療再延伸以社會、社區為主的「祛毒」復歸,國家實應投入更多的專業人力與經費在「祛毒」策略上,惟毒品成癮者能真正的復歸於社會,且擔負起身為國家社會一份子該有的角色,才能使其從「防毒」、「拒毒」、「緝毒」、「戒毒」的循環中走出來。本研究將以修復式正義為觀點,針對毒品成癮者在台灣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祛毒復歸時之模式及成效,進行了解與分析,期有助於協助毒品成癮者更快的重新復歸社會。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研析治療性社區的控制毒癮社會復歸模式

二、觀察並檢視我國衛生醫療體系如何進行治療性社區的控制毒癮社會復歸模式

三、探討我國治療性社區內控制毒癮成功者對社會復歸及關係重建之看法 本研究實際至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參與觀察14日,並以半結構式問卷訪談1位尚在該社區內接受治療,且在回歸社會階段的成年男性居民,以及3位曾接受該社區治療且復歸社會良好一年以上的成年男性,探討毒品對於毒癮者的傷害與治療性社區對毒癮者的傷害修復、社會復歸及關係重建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因毒品對施用者的大腦已造成慢性且復發率極高損傷,使其生活已從一般人所生活的正常世界(人間)進入到不斷在地獄與天堂中輪迴,促使毒癮者的人格改變、認知扭曲,最終只能被一般社會標籤為犯罪者,且排除至對一般社會不信任與不斷進出監獄的次等社會世界。研究更發現治療性社區為了要將毒癮者從「受毒癮控制」治療成能夠「控制毒癮」,所使用的「全人復歸」治療概念,與修復式正義中對於加害者應給予高控制與高支持,而使其從傷害中修復的概念不謀而合,包含:多元修復式正義的實務型態、毒品成癮者的修復-加害者、被害者與促進者的三位一體,以及正式社會控制、非正式社會控制、內在自我控制程度轉移過程的實踐等。

 

  本研究結論認為第一,修復式正義中的「控制」即是控制程度的逐漸轉移與過程。第二,修復式正義的過程是支持與激發個人意志力的過程。第三,毒品成癮者參加治療性社區之修復式正義過程即是為自己創造良好的轉折點。第四,治療性社區應致力發展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第五,修復式正義可以提供毒品成癮者處遇之理論基礎。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控制毒癮治療的政策規劃建議。

 

文章連結:

https://hdl.handle.net/11296/dx8gt9

 

● 資料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