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建構犯罪預防體系--社區守望相助及保全系統對防範犯罪之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726

​● 中文摘要:

 

  由於社會結構隨著環境轉變日趨複雜,工商社會,民眾白天外出工作,家內無人看管,極易為歹徒覷覦的目標,而竊盜是一種長久存在的犯罪行為也是民眾最可能接觸到的犯罪型態,近年來統計一再顯示竊盜犯罪比例恆佔各類型犯罪之首,民眾認定治安良好與否,主要還是取決於自身周遭生命財產權益是否被侵害來判定,而居民對於警察的依賴也更為迫切。惟在警力有限的情況下長期以來,政府當局雖均相當重視竊盜犯罪問題的嚴重性,全國警察人員也全力設法要讓竊盜犯罪問題能有效地得到控制,然至今卻仍無法得到顯著的改善,為減少民眾財產損失與防範竊案發生,建立守望相助,家戶聯防工作為現代社會家庭共同推展的工作,減低犯罪發生。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基石。 針對與日俱增的犯罪趨勢,社會民眾運用自己的力量來抗制犯罪,從最簡單的方式:向進入建築物中的陌生人或可疑人物打個照面,漸漸衍生其他較複雜的以社區為導向的犯罪預防模式,而此措施也漸漸受到政府、民間人士、大眾傳播媒體等的重視。然而有學者卻認為,讓社區的人力參與犯罪預防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是對刑事司法體系無力控制犯罪的失望挫折感所激發而生。換言之,社區民眾產生集體力量來對抗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犯罪率急速升高所帶來的高犯罪恐懼感。 二、對刑事司法體系有限能力的覺醒。 三、刑事司法體系積極鼓勵民眾參與犯罪預防計畫。 社區民眾直接參與犯罪預防工作,其最直接的效益,是可以確保他們生活空間的安全,也就是可以經由參與這些措施,可以避免遭受生命財產的被害。理由如下所述: 一、人們總想採取一些可以自衛的措施,或限制自己的舉止,以避免淪為被害對象。 二、人們試圖讓竊盜犯罪所帶來之損失減至最低限度,他們利用門鎖、防盜器材、安全門等實體性阻絕物或利用虛構性阻絕物來限制潛在性犯罪人的侵入,達到預防竊盜的功能。 三、社區每一個份子手牽手,為其居住區附近的犯罪預防共同合作,利用巡邏、守望、護送等方式來達成。 社區民眾直接參與犯罪預防工作,最直接,可能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應該是社區守望相助之實施執行,在我國犯罪預防常被一般民眾忽視;但反觀我國即將擠身已開發國家之林,以服務性為主之犯罪預防人員必漸受重視,而有益於營造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 本研究乃藉訪談的過程和結果,了解日前社區守望相助運作的策略方法、問題及需求,以及警察單位在執勤及輔佐社區巡守隊時所遭遇到的問題。 本研究,係以質化研究為主,並以所訪談之社區領袖、居民及警察人員「專業人士」,了解目前整個社區執行上的成效與面臨的問題。對社區實體環境的設計,結合社區警民合作,使居民對自己的社區有更強烈的領域與歸屬感,積極的介入或參與。 本研究藉由社區領袖、及居民之守望相助精神,來建構一個社區安全聯防體系,以期望對於社區安全能有所幫助,共同創造社區的凝聚力、安定力及防禦力。 本研究從「社區防範竊盜犯罪者」角度出發。研究者除了針對與本議題相關之文獻資料加以探討外,選定擔任「社區守望相助」領導人物之個案「曾里長」、「社區巡守隊隊長」及「社區居民」為研究主軸,對於欲探討之議題加以研究;另蒐集警察人員「專業人士」之對立說法,對所蒐集之資料加以再驗證,使社會各界對執行情形能夠有更深入之了解。 研究者歸納數點研究發現如下: 壹、竊盜案件之原因及解決之道 一、應加強情境犯罪預防 晚近以來,對犯罪原因的研究改採另一個方向,由被害者著手。基本上,犯罪學者體認到,犯罪的發生,〝情境〞(situational)因素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若吾人能改變導使犯罪發生的情境因素,從而達到威嚇陌生人和潛在犯罪者的目的,竊盜犯罪或許可以有某種程度的降低。 二、社區之改善與重整 犯罪之地域概念在犯罪研究上一向佔有重要之地位,蓋社區之頹廢、貧窮、落後、社會秩序紊亂等現象最易吸引社會適應不良者如乞丐、流浪漢、同性戀者,甚至罪犯之聚集,使該社區之生活品質降低,同時亦在治安維護上頻添變數。因此,犯罪社區防治之一項重要工作為將孕育犯罪之不良成長地域予以改善與重整消除不利之社區環境因素。 三、社區病理現象之清除 賭博、色情之入侵社區等病理現象,如同病菌侵蝕人體一般,皆對整體社區之生活品質與安寧秩序,構成鉅大威脅。因此除警政、社福等執法部門應加強查緝處理外社區居民更應挺身而出,善盡一份社區居民之職責,注意此等社區之病理現象發展,並予鏟除,為社區居民之共同利益而奮力不懈。蓋倘社區居民持冷漠之態度,不主動積極參與犯罪防治工作,將使社區成無政府狀態缺乏抗制犯罪之免疫系統,而任由犯罪橫行,增加社區之不安全感。 四、設法阻擾犯罪,增加犯罪困難程度 社區環境之妥善規劃,不僅可提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亦有助於社區安寧秩序之維護。因此,在進行都市社區環境規劃時,除應配合社區發展預留足夠之公園綠地、運動場所、青少年休閒活動遊憩場所外,並可在建築物及道路之設計與規劃上儘可能具有「防衛空間」之特色,擴大視野,提高自然監控效果,減少治安死角,並增加居民之領域感,使社區居民並維護社區治安上,承擔更多之責任。 貳、守望相助是預防犯罪最有效途徑 一、社區警政策略及民間化防獲策略之活用 治安的策略必須是犯罪偵查與犯罪預防同時並行,同時必須是以滿足社區民眾之需求和安全感為取向,亦要重視民間化社區防護策略之應用和發展,體認結合民力及注重犯罪預防策略,才是長治久安及真正能創造出高品質社會的根本大計,從結合民間力量的守望相助工作開始,才能真正確保社會的安寧與秩序。 二、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展開預防犯罪工作 前面述及,預防犯罪之效果發揮不能單靠警察單獨之有限力量,而必須結合無窮之民力資源,方能克盡全功:而有組織之民力,如同鄉會、宗親團體、宗教團體、基金會、公會、公益社團(扶輸、獅子、青商等會)等,是民力資源之中心,亦是政府與人民之間溝通的最佳管道,經由這些團體,預防犯罪宣導之內容,才易深入民間,而為民眾吸收接受。然而仍有某些警察機關未有此認識,忽視廣大之民間社團的力量,僅一昧地單打獨鬥、埋頭苦幹,到頭來,預防犯罪常識之宣導效果,受到極大之限制而無法有效發揮。欲換轉此一劣勢,加強警民合作,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展開預防宣導工作,即是最佳之做法。犯罪預防工作必須仰賴社會一些團體組織的支援與協助,方能有效,犯罪預防工作旨在灌輸民眾防範犯罪常識,使其具備抗禦外來侵犯之能力,使得民眾能夠確切掌握時空因素,作出有效正確的預防作為,因此推展守望相助,發揮社區精神倫理建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使社會中每個社區內的每個住戶的每個人,都能從愛家推及到愛社區,從愛社區推及到愛社會,而每個人都是監視犯罪的最佳利器,如此,宵小不法之徒焉敢有所妄動,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自然到來。 三、強化社區意識,加強守望相助 隨著工商社會之來臨,社會結構產生急劇轉變,不僅價值體系有著顯著變化,人與人之關係呈現表面化,人際隱匿性亦加大,為有效進行少年犯罪社區防治工作,有必要強化社區意識,並加強守望相助工作。強化社區意識之具體措施包括社區之妥善規劃、加強居民之歸屬感、強化社區活動中心之功能,並發行社區報紙、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等。加強守望相助之做法包括鄰里守望相助之推行,民眾參與巡邏,社區資源之整合及社區警政策略(community policing)等(陳明傅,民81b)。這些做法可促使社區居民更加之團結,提昇社區之生活品質,並改善社區治安。犯罪若無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協助,單靠刑事司法體系的力量絕無法有效預防,設若民眾願意支持警察的話,在控制及預防犯罪行為上,民眾即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因此如何誘發社會大眾的參與動機,願意為他們自己所居住社區的犯罪預防工作出錢出力,是當前社區性犯罪預防工作所亟需解決者。 四、守望相助之跨國比較與本土化之調查、研究 為確保社區守望相助的成功,對於跨國性的比較,以及考量我國特殊社會生態環境之研究,為加強國內民眾守望相助精神之必要步驟。如此科學化、本土化之研究發展,才能使守望相助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脈動而持續發展,否則,不能持續,守望相助的推動易流於形式、表面。所以在推動的時候,應先深入加以研究和評估,以確保能成功深入民間。 五、保全系統對於治安之應用 台灣應用保全系統於治安維護上,整合管理有其必要。政府機關輔導民間成立保全設施軟硬體之單位,授權公佈各項設備之性能、標準,使民眾在選擇時,有一參考之基準。 六、建立民眾使用保全設備之正確觀念 警察人員推廣保全設備應用於治安時,不可以為只要有設備,人員就可以高枕無憂,這只是一種輔助器材,最主要還是民眾提高警覺,警察人員的配合提醒,民眾的生命財產才能獲得保障。

 

● 文章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3542288270600439505

 

● 資料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