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跨境犯罪風險因子及預警機制之實證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7-27
  • 資料點閱次數:441

● 主管機關:內政部

● 執行機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 

● 研究期間:10108 ~ 10207

● 中文關鍵字:

犯罪學;跨境犯罪;風險因子;預警機制;犯罪防治

● 英文關鍵字:

Criminology;Cross-border Crime;Risk Factor;Early Warning Mechanism;Crim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 中文摘要: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許多國家採取自由開放措施,排除阻礙金融、貨物、人員、資訊流通的藩籬。值此同時,科技的創新與精進,尤其是網際網路及通訊科技,更增進國境的穿透性與跨境連結。根據官方及非政府組織所公佈的資料,國內跨境犯罪問題日益增多,不僅衍生重大的經濟損失,更造成人身安全及人權的侵害。文獻顯示,跨境犯罪案件類型多樣且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諸如:毒品販運、人口販運、洗錢、跨國詐欺等。以聯合國的統計為例,單單大麻毒品類,2010年亞洲區域施用人口估計多達3,134萬至6,797萬人,全球更高達1億2,481萬至2億268萬人。我國過去曾發生多起非法販運外籍勞工及不平等對待外勞事件,導致國際「人口販運評等報告」將我國列為第二級觀察名單。調查局資料則顯示,2010年臺灣金融機構申報疑似洗錢案件多達4,536件,案件數為2005年的三倍。此外,近年兩岸四地及周邊國家更出現許多新興跨境電信詐欺活動,警政署資料顯示2010年臺灣共發生21,975件詐欺犯罪,其中多與跨境詐欺有關。由於此種犯罪跨越國境,犯罪活動隱密且複雜,導致破案率甚低,以及被害者對於刑事司法體系的低滿意度。跨境犯罪的巨大損害及低破案率等現象,正凸顯跨境犯罪預防的重要性。儘管跨境犯罪引發社會問題,嚴重影響我國國際形象且侵蝕社會資源,已成為破壞社會正義的治安焦點,惟國內犯罪學界針對跨境犯罪的研究,至今仍極為缺乏。與傳統街頭犯罪相較,犯罪研究者及刑事司法實務者對於跨境犯罪活動的脈絡甚感陌生,相關的系統性科學研究更是付諸闕如,遑論預防措施的研擬與實踐。顯然,跨境犯罪與被害的本土資料急待填補和累積,跨境犯罪預警機制的建構以及風險因子的辨識,實具急迫性與重要性。本研究的第一年研究成果發表如下:孟維德(2013),全球性執法合作組織的運作與挑戰。《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三期,頁1~46。孟維德(2013),國際執法合作組織及其運作-以歐洲區域為例。收錄於《涉外執法的傳承與蛻變》,頁89~131,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孟維德(2012),國際執法合作的必要性與挑戰。《2012年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51,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 文章連結: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590498

● 資料來源:

GRB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