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幼托人員對當前學齡前兒童性侵害預防觀點及心理衛生之探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7-28
  • 資料點閱次數:422

● 主管機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執行機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

● 研究期間:9408 ~ 9507

● 中文摘要:

第二年研究計畫之目的:走入歧途者的男性氣概與社會形塑危險他者之意 象:分析我國少年暴力犯的男性氣概與社會排除的機制(2/2) 關鍵詞:危險他者、社會排除、道德恐慌、偏差增強螺旋 犯罪係飽受關切的眾多社會問題之一,其中,少年暴力犯罪更引起了各方側目。然而, 若深入比較少年暴力犯罪與其他犯罪類型,我們可發現到,少年犯罪於整體犯罪問題中所 佔之比例,與其受到民眾所認知之威脅程度,實際上儼然產生明顯落差。換言之,少年暴 力犯罪已被嚴重突顯,成為治安敗壞的眾矢之的。此種將犯罪少年視為治安敗壞之「代罪 羔羊」的意識形態,透過各種社會機制的運作,於犯罪少年身上形塑出一種「危險他者」 (dangerous other)意象,並主張對於這些「危險他者」,社會應主動加以控制或排除。惟 此種社會排除機制的形成,對於少年暴力犯罪問題的處理,究竟是得以有效解決之,抑或 反而成為助長少年暴力犯罪問題嚴重化的趨力之一,實值得深入探究。 本研究乃以一社會學的分析,試圖探討社會危險他者之意像是以哪些機制而被形塑, 又是透過哪些管道而建構於少年暴力犯之上。同時,這種社會危險他者意像一方面帶給社 會大眾強烈威脅與被害恐懼,另一方面又如何啟動社會排除機制。最後,藉由分析政府之 政策與論述、大眾傳播媒體對於少年暴力犯罪的報導角度與意識形態、刑事司法系統的處 理態度等,以深入探討社會對暴力少年所形塑之危險他者意象。這個研究課題係經由一個 嶄新的知識系統架構來分析社會對於少年暴力犯罪的負面反應與效果,以期對於政府針對 少年暴力犯罪預防所設定之政策與社會之改革,得以提供重要而有效的參考。 

● 文章連結: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100857

● 資料來源:GRB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