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大學生毒品使用之心理社會風險因子與模式驗證 The psychosocial risks and models for illicit drug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6-10
  • 資料點閱次數:170

 中文摘要:

 

  過去研究已指出憂鬱情緒、對毒品使用效果的預期、拒絕使用毒品的效能、同儕影響、毒品可及性和進出不良場所的頻率等對大學生毒品使用扮演著重要的影響性,並且,過去態度-社會影響-效能模式(Attitude-Social influence-Efficacy model; ASE model)和自我醫療假設模式(Self-medication hypothesis; SMH)被提出說明風險因子之間運作影響毒品使用,如: 態度-社會影響-效能模式(Attitude-Social influence-Efficacy model; ASE model)認為同儕影響和拒用自我效能會直接或間接透過使用意圖影響毒品使用,或正向預期會透過拒用自我效能和同儕影響而預測毒品使用行為。然而,自我醫療假設模式(Self-medication hypothesis; SMH)認為毒品使用和憂鬱之間具有直接的關係,憂鬱情緒會驅使個體直接選擇以使用毒品達到改善負面情緒的目的。目前為止,尚未有研究試圖整合上述兩者模式以解釋憂鬱、正向預期、拒用自我效能、同儕影響和可及性與使用意圖對毒品使用之影響。 為了能清楚地呈現憂鬱、正向預期、自我效能、同儕影響和毒品可及性和毒品使用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試圖提出三種假設性模式,分別為(1)主要效果模式:憂鬱、拒用效能、社會影響和意圖可以直接預測毒品使用的行為,正向預期會透過拒用效能或社會影響預測毒品使用,以及拒用效能和社會影響可以透過意圖預測毒品使用;(2)中介效果模式:憂鬱將透過正向預期或社會影響預測毒品使用的行為,拒用效能、社會影響和意圖可以直接預測毒品使用的行為,正向預期會透過拒用效能或社會影響預測毒品使用,以及拒用效能和社會影響可以透過意圖預測毒品使用;(3)調節模式:相較於低憂鬱組,高憂鬱組之調節模式適配度優於低憂鬱組。 因此,本研究目的一為比較目前使用組、過去曾經使用,但目前停止使用組和未曾使用組之憂鬱、正向預期、拒用自我效能、使用意圖、同儕影響、可及性和進出不良場所之頻率等因素對大學生毒品使用的影響,以驗證各自對毒品使用之影響性。目的二在於試圖建構憂鬱、正向預期、拒用自我效能、使用意圖、同儕影響、可及性和進出不良場所之頻率和毒品使用之模式,透過模式的驗證和競爭,呈現從憂鬱情緒到毒品使用之間,正向預期、拒用自我效能、同儕影響和毒品可及性等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和歷程。

 

● 文章連結:

https://is.gd/frrf4P

 

● 資料來源:

臺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