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毒品犯罪及其偵查法制之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6-10
  • 資料點閱次數:160

 中文摘要:

 

  近日,校園莘莘學子、知名藝人施用毒品、毒梟製造毒品工廠查扣成品、半成品、原料、器具等案件之新聞報導沸沸揚揚,並藉由大眾傳播媒體無遠弗屆的傳播,實則令人擔憂毒品的氾濫,侵害國人的身心健康。我國對於單純施用毒品者採觀察勒戒、強制戒治方式等刑事政策;而對於製造、販買、轉讓毒品者則採積極偵防措施,雙管齊下,以避免戕害擴大。


  民國91年2月8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因此,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明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之判決之諭知。現今審判實務對於販賣毒品犯罪部分,強調販賣毒品事實之交易過程,如次數、毒品種類及金額等,惟並非所有被告對此均有詳細供述,實乃徵出偵查階段之顯微瑕疵,因大多販毒者伴隨持有或施用毒品犯行而有成癮現象,企圖於偵查中以供述反覆不一或不實供述混淆渠等真正犯罪之事實,例如:在檢察官、司法警察(官)等偵查人員於偵查毒品販賣之過程、詢問交易情節時,有謂「偵查中供述承認另名被告販賣毒品之事實,惟僅有該供述為其論據,並無其他證據足以充分認定」;有謂「以電話通訊監察譯文為主要論據,惟檢察官提出該譯文呈現之購買毒品過程,尚未達於一般人皆無合理懷疑之程度」;有謂「多次販賣」之不確定交易或販賣次數之供述;有謂「聽聞另被告曾以毒品換購贓物…」之傳聞證據;有謂「雖扣有分裝袋、注射針筒、塑膠斜口鏟管、夾鍊袋等扣案物,無非為得之購毒數量、方便攜帶毒品而生,皆非鮮見,且與販賣毒品亦無必然關係,尚不能因扣得上開物品,遂謂係供販毒之用…,尚無其他補強證據證明販賣毒品」等,均顯現出偵查毒品犯罪細節及證據等與犯罪事實之關係環環相扣,倘一旦出於公開審判庭,卷宗內所有之供述、證據等,需受程序上質疑及實質上調查。


  本文自公訴程序中有關之偵查資料及審理法官心證之裁判結果,探討偵查程序未盡精緻處,從實務與理論研究偵查作為計畫,並善用高科技工具充實偵查人員之查緝、蒐證工作與訊問技巧,冀與加強查緝毒品犯罪(含施用、販賣、轉讓、運輸、製造等)斷絕供給、強化偵查機關偵查效益兼顧程序正義,達到偵查精緻化,更能使法院論罪科刑之裁判與真實犯罪事實相符,以強化刑法制裁權。

 

● 文章連結: 

https://hdl.handle.net/11296/362dxu

 

 資料來源: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