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毒品犯罪者高危險行為與感染HIV病毒之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6-10
  • 資料點閱次數:140

 中文摘要:

 

  毒品氾濫與犯罪問題對大眾身心健康與社會安全所造成的危害不僅是我國社會治安上的隱憂外,也是犯罪問題研究的一個焦點。從94年1月份起至95年3月份止犯罪矯正機關感染HIV篩檢新增人數大多呈現三位數的快速增加趨勢,而感染HIV的毒品犯罪者本身被宣判之刑期大都不長,俟其回歸一般社會後,若無適當之防治策略, HIV感染疫情從毒品施用者傳播到一般大眾群體的風險將持續升高。


  本研究係擷取林健陽、陳玉書兩位教授所執行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中的部分問卷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即係擷取臺北監獄、桃園監獄、桃園女子監獄、臺中監獄與雲林第二監獄等五所監獄在監服刑中之一般海洛因毒品犯罪受刑人與感染HIV之海洛因毒品犯罪受刑人之部分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即採取立意抽樣方式取樣,共有686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樣本538份,女性樣本148份,未感染HIV組樣本389份,感染HIV組樣本297份。

 

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分述如下:


一、毒品犯罪者高危險行為現象分析方面,本研究發現,毒品犯罪者有超過三成以上曾經發生性行為人數為4人以上,有超過三成以上同一時間與2位以上性伴侶保持性行為關係,而在與配偶以外之人發生性行為的時候,亦有超過六成以上的調查樣本,並非每次都使用保險套。在共用針具或稀釋液清潔液次數與人數方面,有近五成(49.6%)的毒品犯罪者有與他人共用針具而施用毒品的經驗,有超過六成的毒品犯罪者有與他人共用而施用毒品的經驗。在共用對象變動情形方面,有超過三成的樣本並非每次都是固定的共用對象,且有將近三成的樣本對共用對象生活狀況不太瞭解或非常不瞭解。


二、各因素與感染HIV之關聯性分析中,本研究發現,在個人特性、犯罪經驗、毒品施用經驗、高危險行為等因素中,有部分因素與感染HIV之關聯性分析均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在差異分析中,本研究發現,低自我控制傾向、非正式社會控制、犯罪經驗、毒品施用經驗、高危險行為等因素,有部分因素與感染HIV達到顯著差異;在相關分析中,本研究發現,低自我控制傾向、非正式社會控制與感染HIV均有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而毒品施用經驗、犯罪經驗、高危險行為與感染HIV有部分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


三、在模式分析中,經逐步多元廻歸分析後,篩選出「冒險性」、「第一次被警察逮捕年齡」、「有罪判決次數」、「一、二級毒品一起施用人數」、「海洛因施用方式」、「不良友伴」、「一、二級毒品依賴程度」等七個變項對高危險行為模式的解釋力最強。而經對數廻歸分析後,本研究發現「海洛因施用方式」、「共用稀釋液清潔液人數」、「共用對象變動情形」、「對共用之人瞭解程度」等四個變項對於毒品犯罪者是否感染HIV的模式最具有解釋力。


  上述各研究發現,大多支持本研究之設計與假設。最後,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五點建議,俾供瞭解毒品犯罪者高危險行為成因與防治HIV在毒品犯罪者團體間感染之參考。

 

● 文章連結: 

https://hdl.handle.net/11296/8ra3w6

 

 資料來源: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