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不同類型性侵害犯罪行為歷程與情境特性之研究分析-以監禁中的受刑人為例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10
本研究以問卷方式,自臺北監獄性侵害犯罪受刑人中隨機挑選,並依其自由意願填答,總計回收有效問卷114份。其中除包含加害者特徵外,並包括犯罪前、犯罪時與被害者間互動關係及情境因素。經由因素分析、卡方檢定、Logistic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特徵資料整理分析並建構預測模式,以期發現對不同類型性侵害犯罪最具有影響力之變項,俾提供防治性侵害犯罪之參考。 研究發現,性侵害犯罪被害者多為年齡未滿30歲、現職學生之未婚女性;而加害者部分則以教育程度高中(職)畢(肄)業以下、年齡介於20歲、未滿40歲之未婚者為多。而值得注意的是,性侵害犯罪案件發生時,加、被害者間大多彼此認識。雖約9成4的加害者自述,在與被害者相遇時並無事先計畫,約5成表示該性侵害犯罪行為,係為一時衝動或為發洩性慾,約有6成加害者並於行為後出現懊悔、害怕等負面情緒反應。在行為情境部份,發生在夏季與春季的性侵害犯罪各約3成,而性侵害犯罪行為時間部分,則以20時至24時以前發生率最高,另約有7 成性侵害犯罪案件係發生在私人處所。 另本研究著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者、被害者間之關係及互動情境,故以兩者間是否在真實世界見過面,作為不同類型區分的依據,分類為「首次見面」與「非首次見面」等兩大類型。研究發現,「當事人間之關係」、「加害者行為後之反應」、「加害者之自控能力」及「被害者性別」等四個自變項的Wald指標值分別均達0.05顯著水準,即表示此四自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對不同類型性侵害犯罪之機率。而若以上開四個自變項所建立之迴歸分析模型,對於不同類型性侵害犯罪變項預測值最高可達85.2%,正確率頗高。 本研究屬探索性研究,且存在諸多研究限制,例如樣本不足,僅以加害者角度填答等,未來期能以更多元且嚴謹之研究方法,發展更為實用的預測模式,借以向社會大眾多加宣導,減少受害之可能。

資料來源: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495564676713896896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