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利用網路從事性侵害犯罪之個案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27
網際網路係一無遠弗屆的世界,由於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及電腦教育的普及,網路已逐漸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它的即時且便捷的特性,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網路從事性侵害犯罪的行為,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並探討網路性侵害的相關因素,並透過個案研究,在台北看守所、台北監獄及自由社會中,成功且深度訪談了四名研究個案,期能對於網路交友模式有更為深入的瞭解,並希望藉由研究結果及發現,用以描述利用網路從事性侵害犯罪行為的模式。茲將本研究之重要發現摘列如下: 一、個案的社會生活型態:(一)個案多來自破碎家庭、(二)學歷普遍不高、(三)持有錯誤的偏差觀念、(四)上網交友的習性:上網的時間及地點與一般網友無異、聊天主題廣泛並非著眼於性話題、均有約會見面的目的及具有地域性的擇友現象。 二、個案在網路上扮演的角色:以投其所好者、關懷者及專業者的角色最容易吸引網友的注意。 三、約會互動的情境:見面是虛擬至實際的延伸、地點初以人潮聚集處為主漸次移至私密處所及見面時以網路上扮演的角色相處等。 四、網路性侵害互動的特性:化名性、便利性、隱密性、控制性、跳躍式的距離發展、錯置的情感投射、低度的自我保護及理性選擇下的結果等八個特性。 五、實施性侵害後的反應:性侵害當時並未考慮會帶來什麼後果、企圖辯稱均係心甘情願的態樣、入監後方後悔思慮欠周及均稱不清楚法律規範。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為基礎,建構出「利用網路從事性侵害犯罪之歷程」架構圖,希冀對於研究個案從事此犯罪模式有一清楚的描述與解釋。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網路性侵害並非一種新興的犯罪,它僅是配合新科技的傳統犯罪行為。 二、網路交友世界虛幻莫測,顛覆傳統的人際關係。 三、網路性侵害犯罪加害者並非皆專精於電腦。 四、網路的極化特性係虛擬至實境的催化劑。 五、網路性侵害犯罪被害者多屬未成年少女族群。 六、網路性侵害犯罪之潛在被害者的替代性高。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下列防制措施之建議供各界參考: 一、對政府部門的建議:建立防止網路性侵害的三級體系。二、對學校的建議:重視兩性教育、加強法紀及約會防暴教 育。 三、對家長的建議:發揮家庭功能、強化親子關係和把個人 電腦提升至家用電腦的層次。 四、對網路業者的建議:落實個人資料查核工作、舉辨聊天 室評比活動並於聊天室入口處張貼警語等。 五、對使用網路交友者有「網路交友一二三」的建議: 即一種觀念(網路世界並非美好的觀念)、二樣心態(健康上網---不害人與安全上網---不被害的心態)及三不原則(不好奇、不輕信、不速食)。

資料來源: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3708895906640702345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