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走過家暴「一個婚暴合併兒虐家庭的蛻變與新生」<P>A research 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an abused woman and her children:from separation to reunion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202
台灣在家庭暴力防治法公布實施後,「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的觀念才有機會加以推動,婚姻暴力問題才能受到法律機制的監督與限制。然而,在家庭暴力防治法公布實施後,國內的婚姻暴力案件不降反升,顯示有越來越多的婦女處於婚姻暴力的危害中,對婦女造成生理及心理嚴重的創傷。婚姻暴力直接的受害者是受暴婦女,但是家中的所有人都會受到此一暴力的影響,尤其是家庭中的子女。國內外學者研究也發現,當一個家庭出現婚姻暴力時,在這家庭中同時存在兒童虐待的比率很高。因此,婚姻暴力的發生,不但影響到婦女本身的婚姻及生活,對其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不容忽視。研究者認為當婚姻暴力與兒童虐待併存同一家時則不宜再將此兩個相關議題切割思考與探討。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一個婚暴合併兒虐家庭中受暴母親及其兩位受暴子女進行研究,以了解(一)他們從遭受家暴、走出家暴到遠離家暴的經歷為何?這些經歷對他們而言,意義為何?(二)他們持續停留在受暴關係及脫離受暴關係的原因為何?(三)他們又是如何走出家暴並遠離家暴?婦保與兒保系統是否有介入協助?若有,那麼提供的協助為何?(四)他們如何重建家庭?他們在重建家庭過程中的困境及需求為何?(五)他們在經歷家暴創傷後所展現的復原力為何? 研究結果呈現受暴母親帶著受暴子女從遭受家暴、走出家暴到遠離家暴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包括家庭暴力的發生、持續停留在受暴關係、受暴關係的結束、家庭的分散、家庭的重聚、及家庭的蛻變與新生。家庭暴力的發生包含了家暴的圖像、家暴感受、家暴因應及家暴歸因。持續停留在受暴關係包含了選擇停留在受暴關係的原因及求助的困境。受暴關係的結束包括引發脫離受暴關係的事件、脫離受暴關係時的求助行為。家庭的分散則為受暴母親選擇獨自離家並進入庇護所,而受暴子女在受暴母親離家後也離開施暴者並被安置寄養的經歷。家庭的重聚則是受暴母親為了重建家庭努力的經歷、及受暴子女結束寄養返回受暴母親身邊的經歷。家庭的蛻變與新生可以看出受暴母親及受暴子女在走出家暴後的轉變,而受暴母親重建家庭是其復原力的展現。

資料來源: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807185926815982235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