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家庭暴力事件中跟追問題之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Violence Stalking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65

中文摘要:

 

美國自1980年代發生重大案件後,尾隨者的高度危險漸漸為人所重視。數十年來,美國通過反跟蹤法,發展不同典型的反跟追法規,並於1996年針對8,000名的男性與8,000名的女性,做出全國性的實證研究。
本研究採深入訪談法,廣泛蒐集國內外著作、論文、期刊,分析其方法、結果與建議外,以訪談被跟追者的方式,從當事人自身經驗反映跟追實況及心理狀態等,藉此探索我國家暴跟追行為的樣貌。
跟追的過程是一連串行為,被視為整體行為,要逐一將行為的樣態、頻率及持續期間明確規範,實是不易,造成跟追行為有定義模糊的問題。當跟追行為變成嚴重犯罪的前奏,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跟追行為應該要更審慎被看待,家庭暴力案件中的跟追行為具有長時間的持續性,且被跟追者與跟追者關係親密,熟悉彼此的日常生活作息,被跟追者面臨更高的危險性。因此,本研究透過我國家暴型跟追者、被跟追者、跟追行為與政府機關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探討跟追者與被跟追者的背景與時空因素、跟追行為的過程、頻率、行為態樣及危險因子,繼而探究被跟追者的因應方式及心理和生活影響、政府機關的受理情形及處置結果。
我國對家暴型跟追的研究仍屬貧乏,本文為初探性的研究,從個案的心路歷程發現,家暴型跟追行為具有脈絡及其特殊形態,因為存在緊密的連結,跟追行為頻率及危險程度相對提升,家庭暴力中的跟追行為發生原因比例最高為關係緊密程度的改變,因此關係緊密程度改變的時間點具有很大的意義。而被跟追的地點最高比例為工作地點,次高為住家地點。跟追的行為態樣可分為跟隨、監視、釋放訊息及破壞行為等4大類,從被跟追者的側面觀察,情緒化的特質對於跟追行為的發動隱含促發動力。以跟追者心理症狀區分,家暴型跟追屬於單純執迷型的跟追,在關係瓦解或意識到親密且獨特的關係即將改變時,出現跟追的行為。
跟追行為的心理影響比例最高的是產生恐懼感,因為跟追者隨時隨地可能出現籠罩在害怕中。跟追行為對被跟追者的生活影響包括出現身體健康損害徵兆、工作或就學的影響,或出現遷徙的行為。跟追行為與暴力威脅有高度的相關性,被跟追者面對跟追行為的因應機制以尋求幫助和降低危險為主,而尋求幫助多半係因無法抵擋跟追行為,只好向外求助,被跟追者的本質仍是忍耐,從被跟追者顯露出來的無力感也呈現政府機關對於跟追行為的認知與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文末提出對實務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資料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9n9hg7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