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從關懷倫理論「公正」與家庭暴力防治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22

● 中文摘要:

 

論文名稱:從關懷倫理論「公正」與家庭暴力防治
校所組別: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 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 究 生:傅凱祺
指導教授:張世雄
論文摘要內容:
本篇論文是從Kittay引用Sen的照顧者所處的不利於關係破裂的位置,說明關係不能自由進出的特徵,做為受暴者可能同處於關係困境的想像。此也做為法治層面對於關係的困境無法關照的一項批判。
吉莉岡在《不同的聲音》中,呈現這兩種不同的道德思考方式。她指出,由自由主義傳統所建構的公正倫理其實是一種男性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因為它排除女性的聲音。就像是同是研究道德發展的心理學家─寇爾博格,將女性的道德發展階段置於比男人發展不成熟的慣例時期。吉莉岡研究的貢獻在於,觀察婦女選擇不說的理由、試圖區分父權的聲音以及與內在連結的聲音。如同音叉在頻率相似的環境會發出聲響,吉莉岡也認為藉由聲音的傾聽、不同觀點的了解,將可以是男人了解女人,女人了解自己。
公正倫理和關懷倫理基本上的差異是,公正倫理是分離、理性、自主性、普遍原則的假設;關懷倫理是關係的、脈絡的、對於責任回應的假設。在以分離、理性的願景中,看不見人生必然存在的照顧依賴者的活動的事實,也忽略社會的許多照顧活動的關係不是全然對等、能自由進出的特徵。忽略依賴的議題將忽略大多數女性在家庭內負擔照顧工作、在家庭外替中、上階級女性負擔照顧工作。依賴議題形塑著男人與女人的關聯。Kittay認為應將照顧價值提升,使得原先排除在照顧工作之外的那群人也納入照顧活動。這是不同於差異取向(difference critique)、支配取向(dominance critique)以及分歧取向(diversity critique)的另一種取徑平等的方式,她稱為依賴取向(dependency critique)。
Glenn(1995)指出,關懷倫理的社會是一個重視關懷價值與實質照顧活動實踐的社會。因此,要提升照顧活動的價值,我們必須將具體的照顧活動脈絡放在實際的政治、社會架構中。卓朗托(1995)指出有幾項議題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對於人類需求的解釋、照顧活動的四個階段(關心、照顧、給予關懷和接受關懷)分析以及照顧過程的權力關係分析。也如同Kittay所說,照顧活動是在家長權威和自我奴役兩極擺盪。社會對於照顧價值的重視和照顧活動的實質支持將有助於照顧者陷入自我奴役問題的改善。然而,家長權威的問題要如何避免?
在家庭暴力防治的論述中,我們看到公正倫理與家長權威結合的現象。出於分離為假設的性別正義觀點無法理解關係的進出不是自由的。且建立在公正倫理的自由、平等是一種虛偽的自由、平等,實際上,仍是出自男性為中心的經驗。專業主義形式的家長權威維繫這種男性為中心的、隱藏的父權結構。除了關係的忽略、照顧活動的視而不見,最明顯的例子仍是以個人病態特質做為家庭暴力的問題歸因。
極端自由主義論者向來可以避免家長權威的干預,因為他們相信個人所具有的理性能力與自由選擇的權利。然而,如前所述,這隱藏依賴者的需要與照顧活動的存在事實。為了要在關懷倫理的架構下避免家長權威的干預,White重新詮釋家長權威的定義為實質照顧活動脈絡中的聲音不被傾聽的問題。若說公共照顧制度中,案主的聲音也經常被當做成不曉得自己在說什麼的時後,就像是吉莉岡擔心的無法區辨父權的聲音再度出現。
審議民主制度是一個能夠辨識彼此差異與鼓勵對話的制度環境。也藉由審議民主制度,專家的知識分享給案主,並幫助案主實際問題的解決。也透過審議民主鼓勵溝通、對話,家庭內部的成員從中獲得肯定、歸屬,也學習與他人溝通、相處的能力,我們也期待這樣的公共參與是有助於家庭關係改善的。
討論至此,可看到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帶來不同的啟發,家庭內部是一個關懷、鼓勵對話、溝通的兩性平等環境;公共照顧制度的專家和案主的關係是在一審議民主的架構;方法論的思考則是鼓勵行動研究法,藉由研究者和案主形成的夥伴關係,實質改善案主面臨的問題。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從關懷倫理所關注的議題出發,對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所立基的文化環境做反省。我們質疑出於公正倫理的性別正義觀點仍然是不足夠。雖然家庭暴力防治法解決了長期以來家庭暴力無法可管的不正義問題,然而我們也懷疑尋求普遍、中立價值適用的法律途徑對於家庭內的濃稠、深厚關係的適用的不足。Smart進一步主張法律所帶來的權力效果經常阻礙女性的利益。因此,後現代主義法學對於法律概念的批判與反省也對於正義概念做不同的詮釋、轉換,對於實質政策內容的批判法學觀點分析,例如家庭暴力防治法,將可以是未來進一步地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本篇論文對於實質政策內容與福利服務輸送的調整未做進一步地分析,將留待未來研究者的關注了。

 

文章連結:https://hdl.handle.net/11296/8k4u2b

 

 資料來源: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