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都市邊緣土地使用型式影響竊盜犯罪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為例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52
在犯罪行為與空間之關係上國外早有以『環境設計防範犯罪行為』等相關理論提出,並有豐富的經驗與許多案例實證其對於犯罪防治上有其成效,如Newman在1972年時為了減緩紐約市中心日益惡化的高犯罪率而提出的「防禦空間理論」(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1972),其透過規範性的環境規劃概念增強了社區的安全性,而檢視過往都市設計的理論或準則中都試圖藉由環境設計來提升居住空間的品質,其中也包含了有關於都市安全的層面,進而發展出如囊底路(Cul-de-sacs)等相關都市設計理論,但卻有些學者認為囊底路的設計手法降低了來往人潮的自然監視性,因此在眾多的理論中各專家學者皆認為犯罪行為的產生確定是會與空間有相當程度之關係,但事實上大家對於空間與犯罪之關係卻缺乏一個共同的定論。反觀國內過往關於社區空間與犯罪行為的研究中多以加害者及受害者角度切入研究,近年雖有研究以空間角度切入探討犯罪防治,但探討的多為經規劃過後都市紋理呈現網格狀或放射狀發展的市中心或單一社區環境,因此本研究將針對都市邊緣地區的空間因子中有哪些特定因子或組合會較容易促使犯罪行為之發生作為研究目的,以供在都市邊緣地區規劃設計時考量防治竊盜犯罪參考之用。 本研究藉由藉由GIS地理資訊系統得知犯罪發生點多位於主要道路之週邊區域,因此將北投區各主要道路周邊30公尺之區域作為研究樣區,且將文獻回顧歸納整理出之環境變項歸納為環境特性、公共區域使用方式、建物種類及建物使用方式四大類型,經由實際調查取得環境變項數據與犯罪發生密度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顯示在空間中之24小時營業商業類別密度、交叉路口密度、總建物面積密度、建物中住商混合使用密度及公寓密度較高的區域會有較高的竊盜犯罪密度,而建物中純住宅使用密度及平房使用密度較高的區域竊盜犯罪密度則較低。

資料來源: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72210743192538032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