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問題導向警政策略在防制竊盜犯罪效果及提升警察服務滿意度之實證研究-以基隆市某社區為例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12
犯罪是社會問題的一環,與貧窮、環境污染等同,均會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犯罪的發生不僅對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也會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力。自2000年以來,臺灣刑案發生件數雖然有所增減,但是被害者人數卻是呈現上升趨勢,其中竊盜案件佔整體犯罪比率最高,自2001年至2008年均佔大約5成以上,除了帶給民眾財物損失外,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隱私權的被侵犯與不安全感。 傳統警察策略多從警察自身的觀點出發,逮捕數、破獲率、抓要犯、破大案為評核重點所在,較少考慮民眾的需求與其對治安的感受,除此之外,部分警察的言詞態度、作業方式、紀律問題,或者因缺乏和民眾之間的溝通,未深入社區民眾,長期下來,民眾對警察的陌生與負面印象正慢慢地侵蝕整體警察流血流汗的成果,也導致民眾對警察不佳的觀感,也是我們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讓民眾切身感受警察的用心與提升警察服務滿意度將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嘗試由問題導向警政策略的角度切入,探討基層派出所對轄區犯罪問題的防制能力以及民眾對警察服務的滿意程度。就警察而言,透過案件分析,了解轄區治安問題所在,並在有限人力的前提下,調整警察治安策略,以達到警察除暴安良的職責;就民眾而言,可降低被害機率,因社會安定而受益,以實現安居之期望。研究發現: 一、 基層派出所透過問題導向警政策略能有效防制社區竊盜問題與提升警察服務滿意度。 二、 民眾期待警察機關優先處理之犯罪類型乃竊盜、不良少年、電話詐騙等民眾生活週遭易發生之犯罪,與警察關注之重點有所落差。 三、 民眾認為重要而應該優先處理之犯罪預防項目乃經常發生犯罪的區域場所巡邏,顯示民眾主觀已隱含有「犯罪熱點」之考量,殊值日後警察機關編排巡邏勤務參考。 四、舊式社區民眾採取之預防犯罪措施仍以裝置鐵門、鐵窗或防盜鎖等硬體設施為主,自動警報系統、電眼或保全、警衛等現代化項目可能係考量經濟因素或無管理委員會而較少採用。

資料來源: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8846180061636869944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