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通訊金融詐欺犯罪被害特性及歷程之分析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791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目前台灣地區通訊金融詐欺犯罪之現況、分析通訊金融詐欺犯罪被害人之特性、探討通訊金融詐欺犯罪被害人之被害歷程。本研究參考生活方式暴露理論、日常活動理論、個人被害因素理論、說服理論、深思可能性模式,以及被害特性與被害歷程之相關實證研究,形成本研究架構,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研擬通訊金融詐欺犯罪防治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之方法為文獻探討法與電話問卷調查法,以2007年1月至3月中旬,向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65反詐騙諮詢專線報案之民眾為研究對象,抽取150名被害樣本、150名未被害樣本,以供研究比較。
本研究結果如下:
1. 年齡在30歲以下、職業為學生、從未結婚、單身一人、被害認知高、被害資訊低、被害機會高者,有較高的被害比率。
2. 女性、無固定工作者,被害認知較高;30歲以下、學生、喪偶者、單身一人,被害資訊較低;20歲以下、研究所以上、學生、從未結婚、單身一人,被害機會較高。
3. 詐騙管道之分析:女性、年齡61-80歲、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職業為家庭管理、婚姻狀況為喪偶、家庭組之型態為夫婦二人、無收入、其他宗教信仰者、被害認知低、被害資訊高、被害機會低者,容易透過固網接收詐騙訊息;年齡21-30歲、教育程度為大專、職業為學生、婚姻狀況為從未結婚、家庭組之型態為單身一人、收入20,000以下者,容易透過行動電話接收詐騙訊息;年齡20歲以下、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職業為學生、婚姻狀況為從未結婚、家庭組之型態為單身一人、無宗教信仰、被害認知中、被害資訊高、被害機會高者,容易透過網際網路接收詐騙訊息;被害資訊低者,容易透過其他管道詐騙。
4. 詐騙理由之分析:年齡61-80歲、無固定工作、被害認知低、被害資訊高者,容易接獲假冒機構詐財的詐騙訊息;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職業為其他、婚姻狀況為離婚、家庭組之型態為夫婦二人、無收入、被害機會中者,容易接獲假借催討欠款的詐騙訊息;其他宗教信仰者,容易接獲假借中獎通知的詐騙訊息;年齡20歲以下、職業為學生、婚姻狀況為從未結婚、家庭組織型態為單身一人、無宗教信仰、被害資訊中、被害機會高者,容易接獲網路購物詐財的詐騙訊息;男性、被害認知低者,容易接獲其他詐騙理由的詐騙訊息,其中包括大多數假色情應召詐財,故男性所佔比率較高。
5.詐騙情境之分析:職業為學生、婚姻狀況為從未結婚、家庭組織型態為單身一人、被害認知高、被害資訊低者,接獲詐騙訊息時容易產生搞不清楚狀況的情境;年齡61-80歲、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家庭組織型態為夫婦二人、被害認知高者,接獲詐騙訊息時容易產生畏懼、恐懼的情境;年齡31-40歲、職業為其他、被害認知低、被害資訊高者,接獲詐騙訊息時容易產生詐騙集團騙人的情境;年齡61-80歲、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其他宗教信仰、被害資訊低、被害機會低者,接獲詐騙訊息時容易產生緊張的情境。
6. 不同的個人特性、被害特性,接獲訊息後產生的反應也不同。
7. 在詐欺被害歷程中,訊息互動階段中第一時間回應方式,是影響是否被害的主要因素。
8. 過於緊張是相信詐騙訊息的主要原因;查證後發現為詐騙是不相信詐騙訊息的主要原因。
9. 相信詐騙訊息後,未交付財物,須靠自己驚覺。
10. 個人過去有無詐欺被害經驗不會影響此次詐欺被害與否。

 

資料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8hpdh4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