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路詐欺犯罪歷程之質化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900

中文摘要:

 

本研究欲探討網路詐欺犯罪者之犯罪原因與歷程,因此研究者先蒐集了網路犯罪、詐欺犯罪、網路詐欺犯罪與傳統犯罪學理論解釋網路犯罪等4個層面的國內外文獻,就網路犯罪的成因與歷程進行分析,本研究除了蒐集近年來國內外司法警察所偵破的各類型網路詐欺犯罪案件及相關文獻資料,對於網路詐欺犯罪型態依網路使用目的分成6類(20種詐騙手法),再依各類型之詐騙手法所利用的網路詐欺犯罪被害特性進行分析外,並依立意抽樣法,至台北監獄等6個矯正機關內,對12名網路詐欺犯罪者進行質化訪談,了解其犯罪發生的原因與歷程後,綜合訪談結果與觀察,期盼能歸納網路詐欺犯罪者及犯罪行為間之共通性,並分別整理出網路詐欺犯罪者及犯罪行為特質。
此外,希望藉由在質化訪談後的研究結果及發現來建構一套適合解釋網路詐欺犯罪歷程之理論架構模式。在經過長達8個月的質化訪談究,就本研究發現綜合描述如后:
一、個人基本特性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的教育程度以國中畢(肄)業與高職畢(肄)業者居多,入獄前的職業以無業者最多,家庭經濟狀況普遍為「小康」或「尚可」。平均年齡為25.9歲,以未婚者占大多數。在網路詐欺犯罪型態中,仍以網路遊戲詐欺犯罪者占最多,性別以男性居多。
二、家庭狀況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的父母親社經地位普遍不高、父母親之感情及相處情形通常不好,父母離異、感情失和占大多數,管教方式不是極端地採打罵的方式,就是完全放任,產生管教寬嚴兩極化的情形。
三、學校成長經驗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之在校學業成績普遍不佳,多數是放牛班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師生關係普遍不佳,幾乎是老師眼中的麻煩人物,主要有「好勇鬥狠型」、「個性孤僻型」、「獨來獨往型」等三種型態。
四、個人生活型態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之交友狀況多半有不良交友的經驗,工作狀況方面大多呈現工作時間短暫且
不穩定情況,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主要發生於父母的離異、親人的重病與死亡等家庭變故。
五、個人網路使用經驗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進入到網路世界的過程主要受同儕影響而被帶到網咖消費,多數有網路成癮
情形,且均為男性。沉迷於網咖者皆從事網路遊戲和網路拍賣兩類。沉迷網路後對個人的學
業、家庭、工作及人際交往均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六、個人其他犯罪與偏差行為方面
網路詐欺犯罪者在從事網路詐欺犯罪前,都有犯罪經驗且皆有前科紀錄,網路詐欺犯罪者之前科紀錄大部分為財產性犯罪,且多為強盜或竊盜前科。偏差行為經驗普遍嚴重,大多有逃學的經驗。
七、初次網路詐欺犯罪經驗
網路詐欺犯罪者之詐欺的動機與目的仍是出於滿足自我利益之圖利、享樂與快速致富,網路
詐欺手法不全然均由同儕中學習而來,詐欺引誘商品皆為手機。
八、網路詐欺犯罪的習慣階段
網路詐欺犯罪之詐騙與被騙均在理性選擇過程中發生,在選擇詐騙及入侵對象方面非全然需
達到最低成本、最高獲利及最低風險三個要素,至少須符合單一要素才從事網路詐欺犯罪,
標的物有無區域之分因網路詐欺犯罪類型而異,網路詐欺犯罪者幾乎在從事網路詐欺犯罪的
各個階段都有做風險評估。
九、網路詐欺犯罪的專業化和多元化階段
網路詐欺犯罪者在詐騙前亦需要備妥二項重要的工具,即截取被害人資料的工具和提款、通
訊及偽裝身分的工具。
十、網路詐欺的終止階段與相關看法
網路詐欺犯罪者只要冒名申請網路遊戲及網拍帳號、電話、IP位址及銀行帳戶並避免在虛擬
世界中遭警方網路巡邏及在現實世界中被警方跟監即能有效地規避警方偵查。
十一、網路詐欺犯罪者及犯罪行為特質
1、網路詐欺犯罪者之特質有3項
2、網路詐欺犯罪者之犯罪行為特質有7項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以「共通性理論、「理性選擇」、「日常活動理論」、「情境犯罪預防理論」為基礎,建構出「網路詐欺犯罪歷程之理論模式」。最後,研究者針對相關研究結果及發現提出相關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供各界參考。

 

資料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e5h8rw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