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少年逃家行為與犯罪行為之相關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283
少年經常逃家問題存在已久,目前輔導實務在介入上亦極具困難性,但相關文獻皆已顯示少年經常逃家行為對犯罪行為的發生具有風險,於是本研究試圖釐清二者間存在怎樣的風險因子與保護因子及犯罪路徑,以尋找在介入輔導上的著力點。 本研究為探究如下三個問題:一、少年經常逃家行為與未逃家行為涉入犯罪行為的風險因子分別為何。二、少年有經常逃家行為,但不涉入犯罪行為的保護因子為何。三、少年有經常逃家行為並且涉入犯罪行為者,其行為歷程是否存有共通的犯罪路徑。 本研究設計將受訪少年分三組共計十名少年進行質性深度訪談。第一組樣本共四名,為少年經常逃家並涉入犯罪行為者。第二組樣本共二名,為少年經常逃家卻未涉入犯罪行為者。第三組樣本共四名,為未逃家少年卻涉入犯罪行為者。最後將三組的訪談資料進行相關歸納與分析比較,以探求少年經常逃家行為與犯罪行為間的相關性為何。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經常逃家並涉入犯罪行為的少年,其風險因子共計有四大項,分別是「低自我控制行為」、「負向的社會學習」、「缺乏監控」、「扭曲司法保護用意」,可再分別細分為十九項的風險因子。 二、經常逃家並涉入犯罪行為的少年,其犯罪路徑為:少年在經常逃家的過程中,因相關風險因子開啟低自我控制行為,後又因相關風險因子增加負向社會學習的機會,同時因缺乏監控而催化犯罪行為的發生,最後可能因扭曲司法保護的用意而促使犯罪行為一再循環發生。 三、未逃家但涉入犯罪行為的少年,其風險因子共計三大項,分別是「低自我控制行為」、「偏差認知」、「扭曲司法保護用意」,可再細分為十五項的風險因子。 四、經常逃家但不涉入犯罪行為的少年之保護因子可分為三大項,分別是「不犯罪的信念」、「逃家在外的物質生活不需煩惱」、「偏差同儕較少」,可再細分為七項保護因子。 五、本研究發現經常逃家與未逃家少年涉入犯罪行為的歷程中之明顯差異乃在經常逃家少年具「缺乏監控」此一風險因子,另外經常逃家與未逃家少年在涉入犯罪行為上,在負向的社會學習歷程中,二組少年也有不同的風險因子。 本研究建議政策上應增加青少年社工人力,並強化體系間的合作機制、相關法規應重視如何處理少年虞犯問題、社政應積極發展家庭支持性服務、教育體系應加強學校對少年的正向影響力並強化小學高年級至國中的縱貫性輔導策略並增加警政與少年法庭介入少年事務的專業性。

資料來源: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3-160820120211090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