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少年殺人犯罪之研究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242

近 一、兩年來,數件駭人聽聞的青少年殺人案件震驚了社會,也引起了各界的關心,對於暴力犯罪的恐懼再次的被引燃起來。就犯罪統計數字來看,青少年觸犯殺人罪刑的人數與比例在這兩年都有下降的趨勢,但相對於量的下降,在犯罪的質上卻有惡質化的傾向。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青少年犯下殺人罪行,這是本研究所關心的重點。
本研究採取質化的研究法,對新竹少年監獄中觸犯殺人罪刑十六名青少年進行深度訪談,得有效樣本共計十一名,訪談資料則採取現象學的分析步驟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這些觸犯殺人罪刑的青少年有影響的原因包括有以下三方面:1.同儕:同儕壓力、朋友之間的義氣及朋友對他們的看法,對青少年的行為有很直接的影響。2.家庭:這些少年有的來自破碎家庭,父母不是疏於管教就是管教不當,而父母本身有些在行為上便有偏差,例如在江湖上混或是入獄過;家庭因素對這些少年的行為上也造成了影響。3.學校:在就學階段中,這些少年多半輟學、曠課等,並未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且在學校所遭遇到的挫折,更將學生推離學校的懷抱。而除了這些共同的背景特性外,個別的青少年也有一些獨特的事件,影響其性格及生活,如父親的突然死亡、參與八家將的活動、少數族群身份等。
青少年殺人案件的發生情境多半具有下列的特性:因小事與對方起衝突、為團體行動下的結果、為了朋友挺身而出、事前無法預料意外發生的、發生時間多半是在夜晚等。
當我們檢視這些青少年的生活腳本時,可以看出家庭、朋友、學校在事件中所佔的比重如何,也可以清楚的省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少年的行為。「意外」是導致行為發生的一個直接因素,多半的青少年殺人事件是在很突然的情形下,兩個團體有了摩擦,一言不和起了爭執,進而肢體衝突,最後導致致人於死的悲劇發生。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青少年犯行是個人與環境的共同產物。社經背景的劣勢、父母管教的失能,加上家庭成員的負面性支持,學校無法照顧到中途輟學的學生等因素,使這些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在遇到人際衝突的「意外」時,因為不能控制情緒、缺乏主見與擔當而犯下自己不願承擔的行為。如何防止青少年有發生這些意外的機會,不僅只是提醒父母對子女管教的認知,減少青少年午夜後在聲色場所(尤其是有販賣酒類的場所)流連,加強學校對偏行傾向學生的輔導教育等。除此之外,社會上所謂「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也是需要修正的。學生在學校中由於智能課業不佳,得不到肯定以至於逐漸脫離學校,是我們教育的失敗之處。如何提供適性教育,使得這些青少年能夠發揮所長,重建對自己的信心與對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是亟待我們去努力。
資料來源: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21S_ID/search?s=id=%22087CCU00102004%22.&searchmode=basic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