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犯罪少年持續犯罪與中止犯罪歷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desistence / Persistence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3
  • 資料點閱次數:1209

中文摘要

 

本研究係由國科會委託(計畫編號:97-2410-H-305-035-MY2),針對研究者於1997至1999年在北部某城鎮建檔817位青少年(401位犯罪組,與416位國中組-即本文之一般組)進行第四次追蹤調查研究。研究目的旨在透過刑事局之刑案偵防檔案及原設計之各犯罪學變項測量資料,探討影響青少年犯罪者中止犯罪與持續犯罪的主要影響因素;並以訪談中止犯、持續犯及正常組方式,以探求中止/持續犯罪的歷程。 本研究為期兩年,採發展犯罪學觀點,並以Sampson與Laub(2003)的生命歷程理論及Gottfredson與Hirschi(1993,2002)之自我控制理論為立論基礎進行分析。 截至2009年5月中旬為止,本研究已收集完成817名樣本至2007年6月30日止之刑案偵查紀錄1462筆、判決紀錄566筆與執刑紀錄463筆。初步分析發現如下: 一、 401位犯罪組樣本,有59%僅犯罪一次,21%犯罪二至四次,20%(79人)犯罪五次以上。而一般組中有3%(14人)為一次犯,1.5%(5人)為二至四次犯,0.5%(2人)為五次以上犯。統計發現:五次以上持續犯佔犯罪總人數之22%,但犯罪次數卻佔67%。 二、 資料亦顯示,犯五次以上的持續犯在各年齡時期的犯罪次數均明顯高於一次犯或二至四次犯,且男性的持續犯百分比顯著高於女性。 三、 本研究資料亦發現,並無犯罪專業化的明顯證據。在交通違規、意外事故經驗方面,持續犯明顯高於其他兩組;相關分析亦顯示,其早年偏差行為及犯罪均較多。 同時,本研究亦完成男性中止犯十名、女性三名,以及男性持續犯十五名、女性二名之訪談工作。第一階段分析男性中止犯的訪談資料發現: 一、 事實上,中止犯有不同型態的分類,包括:核心中止犯、邊緣中止犯及假性中止犯。 二、 中止犯罪是非正式社會控制、結構性日常活動的改變、及個人意志力相互作用的一個生命歷程結果,中止犯罪非一蹴可及。 三、 犯罪次數與犯罪中止非絕對有關,即使五次以上犯罪者亦有可能轉換、中止犯罪。因此研究犯罪中止深具理論與實務政策意義。 本研究的第二年重點將持續收集正常組的訪談個案,並進一步分析量化資料,探求犯罪中止/持續之影響因素,並以訪談資料建構持續犯罪者的生命歷程。最後比較犯罪組(持續犯與中止犯)與一般正常組之生命歷程。本研究期能對青少年人生轉折,及犯罪之中止/持續現象有更深入且精確的瞭解。

 

資料來源:https://goo.gl/Bjdyzy

回頁首